首页

yapoo系列在线

时间:2025-05-28 19:40:03 作者:国航与深航共同推出重庆—深圳城市快线 每天往返8班 浏览量:79884

  福建武夷山市五夫镇是南宋理学家朱熹故里。朱熹14岁来到五夫,63岁移居建阳,在这里琴书五十载,为五夫镇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。至今,五夫镇境内还完整保留着30多处理学文化遗迹,成为研究朱子理学的珍贵历史实物。兴贤古街是五夫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地方,有朱熹讲学立说的兴贤书院,有济灾救荒的朱子社仓,以及刘氏宗祠、连氏节孝坊等10余处古建筑。2010年,五夫镇列入国家第五批历史文化名镇。

紫阳楼位于屏山脚下,屋前是半亩方塘(右前) ,屋后是青翠竹林。传说,朱熹的那首《观书有感》就是朱熹在塘边苦读时信手写就的:“半亩方塘一鉴开,天光云影共徘徊。问渠那得清如许,为有源头活水来。”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紫阳楼内部构筑风格庄重典雅,一楹两进,前进为朱熹书斋及寝室,朱熹为不忘父老,以父号取名,将寝室命名“韦斋”,将书房命名为“晦堂”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“立于青山绿水之中,展现思想源头活水”。朱熹雕像矗立于文公山下,面向开阔的乡村绿野。雕像面朝东南,雕像高71尺,寓意朱子在世71岁;基座1.4米,寓意朱子14岁到五夫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朱熹雕像前的田园保持原生态,成为雕像的自然延伸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兴贤古街是五夫镇历史遗迹最为集中的景点之一,全长1000余米。古街上半部街道,主要是乡贤、绅士、学者、官宦世家的宅第,故建有书院、家祠、牌坊杂在其间;下半部街道主要是商家、手工业者,故建筑多有商业店面、手工业作坊、茶馆酒肆等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兴贤古街一景——水渠里的锦鲤。当地从玉虹桥下的籍溪引一渠清流,沿古街呈不规则的“之”字形向下街延伸。水渠并不大,宽约0.5米,深浅不一,清澈见底。从各家门前流过,可用于日常淘米或洗菜等生活所需,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防火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兴贤书院位于五夫镇兴贤村,始建年代约在南宋孝宗时期(1127年—1194年)。书院为理学先贤籍溪先生胡宪建造。1181年朱熹在南康军任满归五夫里时,为纪念恩师胡宪,又扩建兴贤书院,亲书门匾“兴贤书院”,并在此讲学传道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刘氏宗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(1130年),初建时祠址在府前村,清光绪六年(1880)移建现址。朱熹曾为刘宅写了两幅褒颂功德的对联“两汉帝王胄,三刘文献家”,“八闽上郡先贤地,千古忠良宰相家”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朱子社仓,原名五夫社仓,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,为朱熹首创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。乾道四年(1168年)春夏之交,闽北建阳、崇安、浦城一带因灾情严重,饥民骚动。崇安知县诸葛廷瑞知朱熹之贤,诚邀他会同乡耆刘如愚共商乡里之救灾赈粜善举。朱熹力劝里中豪富,发家中存粟,以平价赈济灾民。同时,先后上书给继任建宁知府的王淮、沈度,请在五夫建仓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“三市街”与“过化处”门坊是兴贤古街上一个划分集市贸易区域与书院教化区域的区界。牌坊一侧的“三市街”,表明过此牌坊,即是茶市、盐市、米市等集市贸易区域。中新网记者 张丽君 摄 【编辑:杨彦宇】

展开全文
相关文章
青海冷凉蔬菜出口不断扩大“朋友圈”

香港3月2日电 (记者 魏华都)记者2日获悉,香港银行业界对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财政预算案表示欢迎,认为预算案的措施目标明确、具前瞻性,有助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。

新势力车企销量大增 多家车企下调价格应对

土壤盐碱化治理是国际公认的难题,世界约7%的土壤受到盐碱化影响。在维护全球粮食安全的背景下,加强盐碱地改良利用、把盐碱地变成“新粮仓”,是摆在多国面前的必答题。近日,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副研究员马巍接受“东西问”独家专访,解析作为世界盐碱地面积第三的中国对全球盐碱地治理的贡献,介绍各国共同推进盐碱地治理之策。

焚烧怕有污染,不烧影响生产:秸秆处置何解?

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横跨吉林、黑龙江两省,规划面积约1.4万平方公里,是我国东北虎、东北豹历史天然分布区和唯一具有野生定居种群和繁殖家族的地区。根据最新的监测数据,东北虎豹国家公园内虎豹数量明显增长。

国家森防指办公室派出工作组协调指导贵州省森林火灾扑救工作

此次演出他们精心构思了一份曲目单,将古典、爵士、流行等多种风格融合,创造出一场听觉盛宴。不仅荟萃了《信仰》《微风与我》《驾驶》等世界流行音乐金曲,还展现了3位音乐家对巴赫、莫扎特古典乐作品的独特改编与诠释。观众们通过不同乐曲风格探索铜管音乐的更多可能:铜管三重奏改编的西班牙风格《给乔宾的一首曲子》、巴西音乐《低声哭泣》和拉丁爵士《七四的吉他》展现美妙绝伦的拉美风情,两首奥地利民歌《我没有创造出这么美丽的女孩们》《凯撒布鲁塞特》则是音乐家们特别为现场观众准备的一份来自他们家乡的礼物。音乐家们细节处展现的幽默感,让整场演出既有满满情怀又不失新意。

中老铁路旅客列车开行突破60000列

说起古城拉萨的发展变化,多吉顿珠用翻天覆地来形容。他向记者说起记忆最深的几件事情:“2006年7月1日,青藏铁路正式开通运营;2007年4月30日,西藏第一座立交桥柳梧大桥全面建成通车;2019年底,全区62.8万贫困人口脱贫,西藏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……”

相关资讯
热门资讯